“LOVE MAKES YOU BEAUTIFUL”
“YOU MAKE LOVE BEAUTIFUL”
“YOU MAKE LOVE BEAUTIFULLY”
「愛」作為人性的終極命題
對於我們而言終將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探詢
哲學、藝術、政治運動
在找尋「愛」意義邊界的同時
也在提問中不斷賦予其全新的價值
「我們所持有的對愛的觀念
還足以支持當代社會真正體會愛嗎?」
我們一遍又一遍質問著自己
在社交網絡幾乎把潛在約會對象
擺在每個人眼前的今天
全世界的年輕人卻步調一致地選擇了
「性愛降級」
作為他們的青春宣言
「美國高中生有過性交經歷的人數比例比1991年還低四分之一」
「日本18-34歲單身人士有43%是處子」
這些扎眼的新聞標題所反映的现状
決不僅僅是年輕人對性愛失去興趣
我們需要擔心的是
「是否我們連體會愛的能力本身都要喪失了?」
「人是社會的人」
我們所抱有的心理訴求和個人意志
很大程度上都是對我們社會經歷反思後
潛意識中產生的反應機制
面對不可逆的時代進程
以及隨之而來的人需求上的細微變化
或許我們應該做的既不是逃避主觀感受
一味堅守傳統道德觀念
也不是破罐破摔自我毀滅式地選擇
墜入慾望螺旋
而是應該在那些固有思想不再順利運作的領域
大膽樹立新的道德體系取而代之
讓我們能在用獨屬於我們時代的方式
充分感受愛的同時
又不必進行無謂的良心審判
當然盲目追求改革
而不首先對根本問題進行思考是
不負責任的莽夫行為
我們在現代人際關係中
之所以不斷體會到焦慮和痛苦
一方面是因為傳統道德觀的失控
讓我們的本性無可適從
另一方面導致這迷失感更主要的原因
個人認為
是在我們試圖把握「愛」
這個浪漫又神秘的能力的時候
我們對它的理解就已經被引向了錯誤的道路
在這裏我引用德裔哲學家心理學家弗羅姆的一段話
來定義理想中的愛之觀念: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
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
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
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
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
他的爱就不是爱,
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時常傾向於把「愛」視為
個體間親密關係的體現
把諸如依賴、照顧、計畫兩人共同的未來、
視對方為自己生命等行為當作其表現形式
我們傾盡所能貼近我們所愛之人
帶著一種悲劇英雄式的浪漫主義
把自己獻給對方
同時又暗自渴望著對方以同樣的方式
與我們水乳相容
激情本身無可厚非
但如果這種盲目的激情
再輔以對個體差異性認識的缺失和理性的空白
那麼激情退卻之後的必然結果就將是
面對幻想與現實之間鴻溝所產生的無力與失落
把感情當作對獨處修行的逃避
企圖通過對另一個個體的軟性控制獲得安全感
深陷於主觀臆想的愛情受害者
就像是紙上永遠沒法翻身的二維形象
在意識到自身這種認知扁平化之前
註定見不到從無盡的困境裡面實現解脫的曙光
「愛」在認知扭曲和道德綑綁之下
就這樣變成了難以逃脫的獎懲競賽
而對於那些執迷於這場遊戲的人而言
他們對對方的依賴既化身為自己身上的荊棘
同時也成為了正義天秤上的砝碼
先離開的人品質敗壞
被拋棄的人楚楚可憐
這套誰弱誰有利的邏輯
把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變成
理性與感性均不復存在的傀儡
不應該是這樣的
在愛的世界主體和客體的區分本就不該存在
我們肆無忌憚地
感應、交互、付出、欣賞、創造
因為我們深知愛的力量無窮無盡
我們深深地陶醉於愛的美妙中
因為我們再也不會被孤獨感裹挾
一草一木都是我們的至親
走獸飛禽都是我們的戀人
愛是狄奧尼索斯和阿波羅的共同產物
也是感性和理性的終極交融
一種超脫於快樂與痛苦的絕對自由
與之相比任何肉慾之樂都變得無味又短暫
這絕不是說我們將超脫於塵世與肉體切斷連結
恰恰相反
掙脫了慾望枷鎖的享樂主義才真正意義上
讓我們擁有了體會興致的權利
做愛不再是澆滅而是點燃
購買不再是迎合而是創造
自私自利還是自我犧牲通通見鬼去吧!
我們不再評判和被評判
因為那個道德大使在愛之神面前
一把火燒掉了所有檔案
用語言定義關係已經過時了
因為我們是每個人的父母摯友和愛人
再也不需要準則和條件
來決定我將被誰吸引
因為我們在愛的同時也走向自我
真摯的感受終於宣布對我效忠!
就讓那些不懂浪漫的死腦筋們盡情謾罵吧
或許他們會抱著奄奄一息的舊觀念
一起腐爛
「你們不知美德為何物!」
他們顫抖地在床上喊著
殊不知美德正盯著他破了洞的西服口袋笑掉大牙
從今天起
我們就把那偽裝成愛的
妒忌和貪婪埋在土裡
原諒所有因恐懼躲在黑暗裡的惡意和傷害
就連被丟在角落裡的單純和軟弱也一併帶出來曬曬太陽吧
「你們都自由了」
我們將一切身份和名號統統拋掉
只做情人吧
世界的情人和自己的情人